

” Ekphrastic Poetry Then and Now”, Lidia Chiarelli’s essay, is published on The Sevetn Quarry, Swansea International Poetry Magazine, spring 2022.
Artists and poets can experience moments of "cross fertilization"
Ekphrastic Poetry
读艺诗的过去与现在
文/莉迪亚·吉亚雷利(意大利)
翻译/淑文(新西兰)
当今诗坛,一个有趣而被评论界津津乐道的诗歌流派,就是Ekphrastic Poetry — 读艺诗。
Ekphrastic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的描述,其运用的艺术手段主要是ekphrasis。依照《牛津经典字典》,是指对某对象进行详尽描述,以画作为主,而现在其描述的对象已不局限于绘画,可以功能性物品,视觉符号或艺术作品。范景中先生将该修辞手法译作艺格敷词,鉴于此,我倾向把Ekphrastic Poetry译为“读艺诗”。
古代最早最典型的以ekphrasis手段进行创作的文本,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可以找到,当时荷马对阿喀琉斯盾牌上面的场景进行了详尽描述。
古希腊诗人西莫尼底斯是最早指出艺术与诗歌之间关系的人,他说“画是无言之诗,诗为有声之画。” 古罗马帝国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说:”是画,也是诗 “。 达芬奇在《绘画论》里说“绘画是看得见的诗,诗是看不见的绘画”。诗人苏东坡对唐代王维的诗画进行回顾时也提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艺诗在浪漫主义时代尤为兴盛,代表性的例子是约翰-济慈的《希腊瓮上的颂歌》,诗人对一件自认为非常传神的陶器做了假设,给树下吹笛的少年及他想象中所爱慕的少女,赋予恋人的身份,用文字描述出画面:他们劲歌劲舞不止,这种动感凝固在永恒中。读艺诗在19世纪和20世纪都很常见。
2007年,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运动,由女诗人Aeronwy Thomas与Gianpiero Actis、Lidia Chiarelli、Silvana Gatti e Sandrina Piras共同发起,命名为 “形像与诗歌“。他们相信,当文字和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时,将创造出全新的作品。同年11月9日,在意大利都灵阿尔法剧院的舞台上,她们宣读了“形像与诗歌”的宣言。 几年内,该活动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相继推出和展示了大量艺术家和诗人的作品。
如今,其宣言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其运动得到世界各地数百名艺术家和诗人的响应。自2014年起, 其年度电子书由加拿大出版商Huguette Bertrand和该运动主席Lidia Chiarelli共同策划出版。
“形象与诗歌”运动,一直本着传递和平,促进友谊与合作的宗旨,努力在各国艺术家之间搭建交流的桥梁, 推广以围绕视觉艺术来促进诗歌创作。从纯粹美学的角度来看,诗歌传达了激励 “美”进一步发展的信息:美丽的诗歌要与美丽的形像结合,可以作为我们从事诗歌创作的座右铭,正如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的米什金亲王所说:”美丽将会拯救世界 “!对此,我们深信不疑!小说里的米什金亲王所说:"美丽将会拯救世界 "!对此,我们深信不疑!